博狗体育印发松江区严防聚集性疫情和 加强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20-08-12 阅读次数: 】
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松江区严防聚集性疫情和加强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做好本区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特此通知。
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8月12日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松江区严防聚集性疫情和
加强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严防聚集性疫情做好秋冬季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做好秋冬季防控工作准备,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
我国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时有发生,近期在吉林、北京、新疆、香港和大连等地出现的聚集性疫情,主要由境内残存的散在病例、或者由境外输入的病例引起,因此本区仍然存在输入性病例和关联病例的风险。同时即将来临的秋季学期和“十一”假期,以及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等各类大型活动逐步恢复,发生聚集性疫情可能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不容忽视。专家研判认为,今年秋冬季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次暴发呈现高风险态势。在严峻复杂形势下,更需要及时发现和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原则,严防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
秋冬季是流感等各类常见呼吸道疾病流行季。如发生大量具有相似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就诊,将增加医疗机构对新冠肺炎病例鉴别诊断的复杂性。为可能出现的秋冬季疫情做好应对准备,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好秋冬季到来之前2-3个月宝贵的“窗口期”,从机制优化、预案完善、监测预警、救治准备、物资保障等全链条、各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二、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1.强化发热门诊“哨点”作用。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在门急诊设置预检分诊点,在相对独立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原则上能够满足患者所有检查、检验在该区域独立完成。各医疗机构按照秋冬季就诊高峰期诊疗量做好发热门诊诊室、留观病房和防护、消毒等用品准备,确保满足临床需求。各医疗机构要实行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一体化闭环管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所有发热门诊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CT 等检查,可疑患者应全部留观,不漏诊不误诊。发热门诊所在医疗机构、地址、联系电话应向社会公开。
2.强化疫情监测报告。一是密切关注全球、全国传染病疫情动态,完善聚集性疫情防控和境外输入疫情形势的密切跟踪和持续风险研判的机制,做好各类紧急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二是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病例监测工作,完善发热病人信息采集报告系统报告机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发挥“监测哨”的作用。三是指导教育部门强化学校和托幼机构全面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通过网络报告系统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并将疫情及时电话报告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是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日至少2次浏览各类疾病监测网络,及早发现疫情苗子,及时规范开展调查处置。五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监测和日常诊疗过程中如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医疗机构须在2 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经排查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必须在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二)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
1.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区级综合性医院实验室能力建设,秋冬季节来临前,三级综合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二级医院应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检测能力与各医疗机构秋冬季最大诊疗量相匹配。落实财政资金添置核酸检测设备,新增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并加强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应用,不断提升本区新冠核酸检测日检测量。健全区疾控中心、区医疗机构的疾控体系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区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高校、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动协同机制。具备1:10、1:5的混样检测的技术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开展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组建新冠病毒检测队伍。根据本区临床检验力量分布,扩充检测队伍,在各医疗机构内选拔核酸检测人员,组建1支10人的整建制区级队伍,强化专业训练,以积极应对可能新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在极端情况下开展核酸检测准备,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较大规模新冠病毒检测任务。
3.适时动态调整检测策略。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检测能力,因时因势及时调整检测策略和人群检测范围。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对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他人群主动提供服务,确保“愿检尽检”。对于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核酸检测,在 4~6 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 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原则上在 12 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 24 小时内报告结果。
(三)进一步强化精准管控原则
1.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积极宣传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对象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知识,提升公众的认知度,提高疫苗接种率。在流感流行季前为医务人员提供流感疫苗接种服务,对感染科、呼吸科、儿科、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等重点科室和重点岗位医务人员做到全员接种。做好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的准备工作。
2.加强重点机构疫情防控。加强对学校、托幼、监所和养老等重点机构指导,支持重点机构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严控聚集性疫情发生。加大对重点机构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如出现聚集性疫情,及时指导和督促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采取隔离、停课等必要措施。加强指导车站、密闭交通工具、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落实通风、消毒等防控工作,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提升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等秋冬季重点传染病早期识别的意识和能力,严防院内感染发生。
3.及时有效处置疫情。加大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流调队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保障规范处置、科学溯源、24小时内完成流调,不留盲点,没有漏点。对于聚集性疫情和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及时严格按照相关方案和要求,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切实遏制疫情蔓延扩散。
4.严格精准闭环管理。根据疫情形势,适时动态调整区域风险级别,因时因势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发热等症状者、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精准分类判定,强化分类施策。全程落实入境来沪人员和高风险地区来沪人员隔离健康观察,不断优化流程、强化协同、精准对接、提高效率,严格执行闭环式管理。
5.深入开展环境采样检测。进一步加强对农贸市场、监管场所、宗教场所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特别关注冷链食品及加工环境的风险状况,并按照“天天有采样、周周有重点”的要求,将其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制定核酸检测实施监测方案,每月实行采样监测“全覆盖”。
(四)进一步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1.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发现疑似病例,接报单位值班人员应及时将病例信息通报辖区医疗机构指定负责人,指定负责人应立即向区医疗救治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单个病例救治,按照就近原则,以距离最近设发热门诊医疗机构救治为主;聚集性病例救治,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和区中心医院救治为主。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集中医疗卫生资源完成救治任务。领导小组可调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牢固树立“院内零感染目标”,严格执行院感制度和院感防控督导员制度,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院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院感防控工作,发挥院感防控督导员作用。开展院感防控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全员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佩戴口罩、手卫生、环境通风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均应佩载口罩、测量体温,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减少人员现场聚集,最大限度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3.加强医疗力量和物资设备保障。各医疗机构统筹调配医疗力量,保障临床一线充足,特别是呼吸、感染、重症、护理、临床检验、院感防控等重点科室医疗力量以及可以整建制调派的医疗力量;医疗力量较强的三级医院随时做好整建制派出医疗力量准备。各医疗机构配足配齐急救、抢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做好医用耗材、药品、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实行物资设备动态储备,原则上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 30 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4.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服务工作。各医疗机构设置必要的急诊抢救缓冲区、急诊手术缓冲区和病房缓冲区,对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孕产妇、慢病患者等需要定期检查和心脑血管等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儿科患者,应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治疗,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或延误治疗。对于高度怀疑且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要在救治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对救治后需留院治疗的,应先在缓冲区进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转入普通病房。通过预约诊疗、分时段就医、线上咨询、慢病管理长期处方等方式,加强医疗管理,满足患者正常就医需求。
(五)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演练
1.强化预案制定和培训。根据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分级分类制订工作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知识培训及技术演练,围绕新冠肺炎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以及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个人防护等开展全员培训,及时掌握工作程序及技术规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危害。
2.组织多部门联合演练。总结分析国内近期部分地区聚集性疫情发生发展特点和应急处置经验,组织多部门合作,发挥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职能,协同处置,形成合力。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建立、部门联动、物资调度等开展联合处置演练。
3.加强专业处置演练。在做好对外联动的基础上,全力履行好本行业职能,做好场所管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核酸检测、舆情应对等,制订针对性演练方案,开展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专业处置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完善工作预案,锻炼处置队伍,检查备战状况,查找疏漏,及时整改。
4.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结合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在本行业内开展一次基于实战需求的技能竞赛,将防控技能纳入技能竞赛项目,巩固防控技能,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六)进一步深入健康促进行动
1.强化环境卫生治理。结合国家卫生区镇复审,聚焦集贸市场、隔离点、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场所,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开展周四爱国卫生义务劳动、每月15日环境清洁日、爱国卫生集中行动周等群众性活动,确保环境整洁有序,市民卫生健康意识持续提升。建立巡查指导、整改处置、固守提升闭环治理机制,实行重点场所管控责任人制度。
2.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加强以蚊虫防控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落实属地责任、行业主管责任和单位主体责任,采取环境治理、孳生地控制和虫媒消杀三项措施,做好隔离点及周边、居住小区、社区活动场所、公共广场、公园绿地等人群集中活动场所的虫媒集中消杀工作。加强病媒监测,对超标地区(场所)实施区域化集中控制。组织专业队伍巩固日常防制工作,群众性与专业性防控相结合,确保有害生物密度达到国家C级标准。做好人员和物资保障,建立区镇二级应急处置队伍,区级队伍1支12人,街镇队伍17支各8人。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全区统一调度。加强各街镇人员培训和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储备病媒生物防制和预防性消杀应急药械,以备不时之需。
3.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加强以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为重点的社会宣传和市民实践,切实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成果转化为市民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强《上海市民健康公约》的宣传管理、载体建设和实践活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实现宣传的常态化。全区各主要干道、市民活动休闲场所、公共设施等适宜环境,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场所《健康公约》宣传全覆盖。面向社区居民、学生、职工等人群,集中策划《健康公约》主题活动,开展培训讲座、知识竞答、实践体验等宣教倡议。用生活中的好做法引导市民,用典型案例传递正能量,为疫情防控构建健康“防护墙”。加强隔离点、医疗机构、社区的健康宣教工作,切实提升市民健康素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研究部署推动落实;分管负责人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切实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和聚集性疫情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做好疫情防控持久战的准备,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全面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双主任”机制作用,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不断完善卫生与各部门、各街镇的联防联控机制,坚持全区一盘棋,各司其职,全面落实属地责任、主管责任、主体责任。
(三)强化保障措施到位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立足防控需要,全力做好物资、人员、资金等保障,重点做好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和集中隔离场所等准备,落实好药品、防疫物资、抢救设备等储备,组织好医疗资源和力量,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和效果。要分级分类组建好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社区防控、心理疏导等队伍。要加强日常的培训和演练,确保队伍经得起实战演练。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防控和医疗救治督导,及时堵塞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加强医疗机构发热哨点、核酸检测等设置指导。加大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学校、培训机构疫情防控督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指导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复市。对集中隔离观察点每周一次全覆盖疫情防控现场督导,指导规范运行。
(五)强化舆论引导
切实做到疫情信息公开透明,积极引导公众及时关注上级政府发布的聚集性疫情和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情况,不信谣不传谣。高度重视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多方宣传本区疫情防控的措施成效,讲好抗疫故事,坚决反击驳斥西方媒体的不实之言和恶性问题。
抄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
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8月12日印发